分享到:
抗戰勝利80周年系列宣傳
八十年烽火回響,民族精神歷久彌新。
值此抗戰勝利80周年,我們懷著崇高敬意,翻開屬于國藥人的紅色家譜。
“永不褪色的抗戰家史”專題,將呈現雙重珍貴記憶,讓我們一起聆聽本企業離休老戰士,用蒼勁之聲親述那段血與火的崢嶸歲月。
這些源自血脈深處的家國故事,是永不褪色的精神勛章,更是激勵我們在新時代征程上賡續奮斗、崗位建功的磅礴力量!
讓我們共同銘記,賡續傳承!
在中華民族爭取獨立與解放的
壯闊歷史進程中
無數女性醫務工作者以柔弱身軀
扛起救死扶傷的重任
今年96歲的羅生
是從南海鄉村走出的女戰士
用十年軍旅生涯書寫了一段
跨越抗日戰爭、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時期的
巾幗司藥動人故事
巾幗司藥——羅生
1928年11月,羅生出生在廣東省南海縣西樵鄉大岸村的普通家庭。1937年入縣中附小啟蒙,11歲轉入香港培正中學附小,1941年香港淪陷后被迫中斷學業返鄉。1944年8月,16歲的她懷著救國赤誠加入廣東南海獨立第三大隊抗日游擊隊,成為這支初創時僅20余人隊伍中的一員,在南三邊境根據地以黃氏大宗祠為指揮部,背著竹制藥箱隨隊開展游擊作戰。
“我覺得人生中最光榮的事情就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,成為一名共產黨員!”回憶1945年3月入黨時刻,羅生眼神依舊堅定。在硝煙戰場,她因不顧個人安危為傷員包扎止血、運送轉移,以冷靜堅韌多次完成緊急救治任務被黨組織吸收。由珠江縱隊鐵鷹中隊指導員戴甦和戰士鐘雄介紹,這位17歲女黨員在入黨申請書上鄭重寫下:“愿以藥箱為武器,與戰友共赴國難。”抗戰勝利后,部隊主力挺進粵北,她選擇留下堅持斗爭,編入東江縱隊。
1946年6月,18歲的羅生隨東江縱隊北撤山東煙臺。面對語言不通、氣候嚴寒、飲食差異及作戰模式轉變等挑戰,她在衛生處任護士,與醫療隊伍并肩克服困難:用瓦罐替代消毒鍋煮沸器械,用竹片制作簡易工具,發揮廣東醫藥知識采集草藥調配涼茶,有效緩解戰士水土不服,保障部隊持續作戰能力。
1947年3月部隊改編為兩廣縱隊,羅生成為一名司藥,同女衛生兵戰友一道在山東山野辨認草藥,用南方藥方改良涼茶,讓水土不服的戰士重新振作。
新中國成立后,羅生先后在第四野戰軍兩縱醫療隊、廣東中山珠江軍分區醫院和廣州空軍十八師衛生隊任職,參加抗美援朝戰爭。1961年羅生響應國家號召支援邊疆,奔赴新疆這片大戈壁灘上的廣袤土地。
1962年4月調任烏魯木齊中藥廠(現國藥現代子企業—國藥集團新疆制藥有限公司前身)黨委書記,繼續為邊疆醫藥建設貢獻著青春和汗水。直至1982年1月離休,她在山東魯南戰役和淮海戰役中立小功勞1次、四等功3次,榮獲“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”紀念章、“光榮在黨50年”紀念章和“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”紀念章各1枚。
“現在的美好生活,都是戰友們用鮮血換來的。”回望烽火歲月,羅生記憶定格在瓦罐煮沸鹽水中清創的寒夜。在缺醫少藥的游擊戰場,她最清楚戰士苦楚:“草藥剛敷上又滲出血,竹片鑷子用完就用牙齒咬開繃帶,止痛藥要省下來留給重傷員。”轉移傷員時總把最危險擔架位置留給自己,在日軍“掃蕩”炮火中蜷身護住藥箱。“有藥就能救命,這是戰士活下去的希望!”是她常對衛生員說的話。
走過近一個世紀風雨,戰火歲月與生死戰友在她心中鐫刻成永不磨滅的紅色記憶。不論是硝煙戰場還是和平建設時期,她始終堅守革命信念,彰顯著巾幗醫藥工作者在時代洪流中的堅守與擔當。